
只要坐在不常乘坐车型的轿车中,吴刚就会下意识地观察车上的一些零配件,这几乎是他多年来的习惯。
从上世纪90年代在国营企业做电子元件开始,吴刚就在不断的探索,他喜欢创新,尝试更多的可能性,他觉得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。
吴刚现在管理的企业以汽车塑料零部件生产为主要方向,这是他尝试了十几种行业之后,始终没有改变的主营业务。说十几种行业一点也不夸张,因为在吴刚身上,“人的潜力无限”这种说法体现得特别明显。
一切始于上世纪90年代那场下岗风潮。
当年还在做销售的吴刚并没有担忧和烦恼,“我始终认为渠道为王,而当时的我掌握了很多电子元件的销售渠道,这为我后期创业打下了牢固的根基。”事实证明,吴刚当时的想法并没有错。
1996年9月,吴刚和另外两个人合伙买断了一个车间,用于生产汽车扬声器。“我们三个人共同出资了50余万元,当时还负责50多个下岗工人的薪资。生产出的扬声器专门为奥迪100做配套。现在说起来,颇有中国合伙人的味道呢!”不到5年,吴刚就将生产线延伸到CD、DVD的汽车配套服务。紧随市场变化的脚步,他开始一次次尝试产品升级,以便符合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。2001年到2005年间,吴刚不断拓宽渠道,以汽车业务为主生产车载娱乐系统、车载电话、ECU、整车控制电脑等电子设备,达到了他创业初期阶段的顶峰。
当时刚过而立之年的吴刚对创业充满无限的好奇和精力,除了多年来熟悉的汽车行业,他跃跃欲试尝试更新鲜的事物。“在随后的五年间,我陆续成立了近10家公司,涉及到了更多的行业和领域,我希望能摸索出更有趣的东西来。”
的确,对于吴刚来说,这段日子是最难以忘怀的。
养殖业、矿业、果蔬业、模具业……吴刚说起这段日子时总是那么轻描淡写,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会感到无比惊讶:一个人怎么会有这么多精力做这么多的事情。可更令人惊讶的是,他还同时为4家上市公司做兼职销售工作。多年来,吴刚的名字早已经在汽车配件行业为人所熟识,那些年大家经常亲切的叫他“小吴”,小有名气的“小吴”从区域经理升到副总,业绩总是节节攀高。
那时的吴刚年轻气盛,每天睡4个小时还嫌多。他白天的工作可以用争分夺秒来形容,放松对于他来讲,就是用一个思路换另外一个思路,炒股放松是他当时不错的选择。这样的生活方式一过就是五年。“当时只有一个想法: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积累原始资本和经验,然后专攻一个领域。与其说当年是在尝试不同的行业,不如说是在为一个目标不停地试水和积累。这5年间我积累了500多万元的资本,其中200多万来自兼职销售的薪资,余下的资金来自股票市场和公司营收。”积累了足够的资本,吴刚开始深耕行业。
2005年,吴刚舍掉了其它行业,将更多注意力转移到汽车行业。在他的心中,已慢慢酝酿出一个想法,他希望把计划变成现实。
2007年,吴刚的布局初见雏形,他只保留两家企业:钧元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和盛阳模具制造有限公司。前者专门生产汽车的塑料配件,后者为前者做配套。2009年,吴刚辞掉了一切在外工作专职于两家企业,使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。同年,吴刚收购了长春航盛电子有限公司,正式成立正多科技有限公司,主做汽车电子电气结构件,服务一汽轿车、大众、华晨宝马、法雷奥车灯、佛吉亚内饰等5家客户。
吴刚深切明白行业深耕的意义,对于汽车行业来讲,技术领先更是稳定发展的前提。
“2009年我投入了1500万在技术和建厂上,尤其在技术方面,采用自主研发和学习海外技术两条路并行,生产出的零部件甚至高于欧洲同类企业的标准。2011年,为了满足一南一北的战略需求,我在成都建立了新厂,满足南方市场的需求。”2009年到2013年四年间,吴刚率领公司的业绩几乎呈几何态势上升,从年产值1000万到15000万,达到了15倍的上升空间,客户也从原来的5家扩展到丰田、标志、雪铁龙、东风日产等13家之多。
企业发展如此之快虽让人始料未及,却也在计划之中。吴刚把它归功于天时、地利、人和,“其实这几年是汽车工业发展的高峰时期,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,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购车需求,国家对汽车行业也有很多政策上的扶持,此为天时;2011年能在四川成都建厂,也是通过省政府和一汽集团的联合推荐,实现了我对南北方的地域战略构想,用一南一北辐射两大汽车之城,此为地利;而20多年的行业经验和人脉是在此行业立足的根基,无论困难艰辛,总有朋友贵人的扶持与帮助,此为人和。三种条件,缺一不可。”
深耕于汽车行业,吴刚想到了产品的延伸。2014年他在江苏扬州合资成立了江苏腾江科技有限公司,专门制造汽车的金属件。依靠塑料件的渠道和背景,一年多就达到了5000多万的产值,“这是在我预期之内的。”面对这个数据,吴刚显得从容而淡定,“汽车工业本来就是以规模取胜,塑料件的渠道贯穿了行业大小企业,开展新的业务是势在必行。”
当人人都在谈论经济下滑带来影响的时候,吴刚带领的企业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多冲击。善于总结的吴刚认为,一方面,汽车行业下滑最严重的是中低端车,而他经营的企业主攻方向一直都为中高端车辆;另一方面,公司不断拓展新的板块,从塑料件、模具厂到金属件,遵循一条渠道扩大产品种类的原则,使得公司业绩能节节攀升。
时至今日,吴刚拥有全资企业4家,部分控股企业3家,全都与汽车行业或其上下游产业链相关。
最近,紧随时代步伐的吴刚又对新能源汽车十分感兴趣,“新能源汽车无疑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,包括充电桩、充电模块的应用都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领域。”
日子总是先苦后甘,吴刚忘不掉那些拼搏的日子,更忘不掉跟随他几十年的老股东们。“其实公司依照目前的发展速度对上市并没有急迫的需求,但我需要给老股东们一个更好的交代,让他们知道自己拥有企业多少股份,能够折算金额的比例,同时能够进行股份交易。不然奖励的股份只能是空股!”
吴刚希望通过上市来满足他对“人”的维稳。企业的后续发展需要用股权激励稳定队伍,同时老股东的养老问题也需要解决。同时,吴刚看得更为长远的是企业发展。“公司目前的发展运营呈现上升态势,但要做到行业领先也需要进行更多的研发、设备的投入,这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,因此有融资的需求,而上市新三板将是目前比较好的选择。”
吴刚预计公司今年11月就可以挂牌,这对他和企业来讲都将是一个新的开始。
重技术、重团队。吴刚开始了新的计划。“如果顺利上市挂牌,就要求我们提升技术和管理。目前,正多已经拥有了注塑微孔发泡技术、聚氨酯发泡成型技术、多色注塑技术、多次注塑技术、汽车电子控制领域技术等多项行业领先的技术。团队管理上我会逐渐排除掉员工素质低、业务差等干扰发展的因素。与此同时,我也会拓展欧美市场,开启收购欧美企业的计划。上市之后,我也将更注重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储备,并由专业的职业经理人打理。”
对于目前汽车市场的现状,吴刚认为,尽管目前行业低靡,但并不影响整个行业的进步与发展。
“汽车行业依然是朝阳产业,国内家庭人均汽车保有量与欧洲相比仍然比较低,这充分说明市场的空间性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,汽车行业未来在新能源技术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。现在仅仅是一个阵痛的洗牌阶段,如果平稳度过三年,相信新技术的介入会让企业更能站稳脚跟。”虽然没有创业初期的压力,但吴刚一直都满怀激情的工作。
“都说五十知天命,回归生活后,我更加重视‘悟’这个字眼,用心体会生命和生活,尽自己的力量去回馈社会,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断探索创造更多可能。”吴刚表示,自己将继续笃定前行。(记者 崔淼 摄影 王振东)
网友评论
最新评论